本篇文章是記錄我本人在2018年入住臺北榮總精神科急性病房時的經驗, 因為是幾年前入院的,現況可能跟我當時的記憶有些出入。 且文中皆為我個人的主觀觀察與感受,並非客觀公正的意見,僅供參考喔!
內容目錄
關於作者
林雨仙,情感型思覺失調症病友。入住臺北榮民總醫院(台北榮總)精神科急性病房時大概是2018年,年約19歲。
關於我本人更詳盡的介紹可參考:關於雨仙
台北榮總精神科急性病房的環境與設施
伙食
我當時是訂醫院的餐,每天中午會由護佐(醫院的工作人員)將餐車推到病房區發送餐點。
我覺得台北榮總的醫院餐還算好吃,每天便當有肉有菜也算是營養均衡。
當時其他病友有人是加價的特殊餐點,會多一份水果或亞培安素。
衣服
除了入院時身上的那套衣服,有另外請家人帶換洗的貼身衣物。我大部分時間是穿院內提供的病人服,但因為醫院病房冷氣都蠻強的,建議可以多帶一件外套保暖喔!(除了換洗貼身衣物,還要帶什麼? (延伸閱讀:精神科急性病房環境、規定、住院天數與注意事項 )
自己的衣服,我是請家人帶回清洗。
病房與活動空間
台北榮總的精神科急性病房是在思源樓,我當時住的那區有單人房、2人房、5人房三種房型。我自己是住2人房,稍微安靜一些比較不被他人作息打擾。
病房有分男生與女生(同一間都是女生或都是男生)、洗手間與沐浴空間也有分開,但交誼廳等公共設施就是共同的,平時參與活動也會是一同參與。但追求或非同意的肢體接觸並非一定是來自異性,當時我就差點被一個女生強吻,是其他病友目睹即時制止我才只被親到臉頰。不過也因此,當時在公共空間的活動都讓我感到有些壓力。
精神科急性病房的空間都是獨立的、對外有門禁管制。也因此,通常病房內會設置一些休閒娛樂設備給病友打發時間用。當時病房區裡有跑步機、電視、書櫃、交誼廳,也可以到護理站借筆畫畫。但當時跑步機是壞的、電視架上沒有電視(據說是壞掉被搬走了)、書櫃裡的書報雜誌都很老舊也有缺頁。
此外,大概每半小時護理師會巡視病房與公共空間一次。
在台北榮總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會有哪些治療?
因為我當時在台北榮總精神科急性病房只住了一周,並沒有安排個人化的活動,只有參與全病房的共同活動。
共同活動包含一些職能治療活動,會玩一些團康遊戲,或做做手工藝、畫畫等。那周剛好有舉辦畫畫比賽,我還拿了素描組第二名以及獎品牙刷一支。
下午有時會由護理師帶領衛教小講座與討論會。
比較可惜的是,當時醫療團隊成員比較沒有和我自我介紹,常常是幾位穿白袍的醫療人員和我問話後就離開,我也不曉得他們是誰、要幹嘛。當醫師在問診時,也比較少解釋和說明,只有跟我說多年前我曾在榮總被診斷為憂鬱症,因此他認為我也是憂鬱症(即便我有反應那是多年前的就診紀錄,後來我都在別的診所回診,診所醫師的診斷並不是憂鬱症)。
當時出院時,也比較沒有討論出院規劃或後續治療。當時其實蠻茫然跟慌張的。
臺北榮總精神科急性病房入住天數、費用
我當時只住了一週健保床(雙人房),連同伙食費約5,000元。
當時因為尚未申請重大傷病卡,所以沒辦法減免費用。不過好在當時住院,同區的病友大姊告訴我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,真的讓我日後減輕很多經濟負擔。(延伸閱讀:重大傷病卡是什麼?公開申請方式與所有好處!)
結語
老實說當時在台北榮總的入院經歷並不好,入院一周除了加重藥物劑量、參加一些團體活動,並沒有其他治療。在治療上也比較不清楚醫院的安排,除了護理師以外很少見到其他醫務人員出現,出現時也不太清楚他們是誰、負責什麼、要做什麼。
另外,或許是在急性病房的病友比較容易情緒激動,病房內的醫護人手也不足難以管理,當病友情緒激動時,就會被五花大綁的綁在病床上,並被推到單獨的空間。其實當病友情緒激動時我反而沒有很害怕(也就只是講話比較激動大聲而已),但當直接目睹她被架上病床綁住時,讓我很害怕,因為看起來很痛、也很不舒服,當時也沒有人告訴我為什麼需要把她綁起來關住。
不過,後來在各國也有很多人討論關於「約束」(就是把人綁起來)在治療上的必要性與風險。有機會再和大家談談這塊。
這次出院後,我的狀況並沒有改善太多,後來也就從大學休學了。所幸後來在別處的看診與住院經驗都比這次好的多,病況也穩定很多。有時候會遇到病友或家屬問我,之前的就診經驗不好,對治療沒信心怎麼辦?其實無論是看醫生、住院,還是接受心理諮商,難免都會遇到比較不對盤的醫生或心理師。但精神科/身心科的治療又十分需要足夠的信任感。如果試過幾次還是覺得不太好、不太喜歡,轉去另一家醫院/診所,也是可以的。
不過,就像芋頭一樣,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,或許我覺得不喜歡的醫院反而很適合你、我喜歡的反而你覺得不ok,因此,上述經驗都是雨仙我本人當時的主觀感受,我通常不會特別推薦哪裡好哪裡不好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