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雨仙,我是情感型思覺失調症的病友。
許多朋友問我,為什麼好像不同醫生給的診斷不太一樣?感覺好像很迷茫,不知如何是好。
究竟自己得的是憂鬱症、躁鬱症還是其他身心科疾患呢?過去的我也常常感到困惑。但現在的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,想跟也再困擾的你分享!
內容目錄
為什麼醫生給我的診斷不太一樣?
我自己是「情感型思覺失調症」的病友。情感型思覺失調症一樣會受到正性症狀 (如:幻覺、妄想、思想紊亂) 和負性症狀 (如:失去動機、情緒起伏不明顯、社交退縮) 影響,並且除了這些精神症狀外,同時尚有重鬱發作、躁症發作、或混合發作等其中之一。另外在發病期間,曾經在沒有情緒障礙時,仍有 2 週以上的正性症狀。
不過,過去在不同醫院、不同醫師也給過不一樣的診斷,如憂鬱症等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身心科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太一樣,無法透過測量生理上的變化來取得準確的診斷。例如甲狀腺亢進,可以透過抽血取得血液的檢驗報告,知道病人是不是罹患甲狀腺亢進。相反的,身心科疾病需要透過醫師的問診與觀察,了解當事人是否符合疾病的診斷標準。
同時,身心科的疾病症狀沒有那麼「專一」,簡單來說,A症狀可能是憂鬱症,也有可能是躁鬱症的鬱期表現。也因此,在看診的初期與後期,或者給不同的醫生看,有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。
我舉我自己的例子跟大家說明。我自己一開始去看身心科,主要跟醫生講述的困擾是失眠跟情緒低落,常常沒有動力去上學,學業成績也一落千丈。當時醫生就我的說明,給予的診斷是憂鬱症。
但後來,我的朋友察覺我有一些幻覺等正性症狀,我也反應給醫生知道。在醫生一段時間的觀察後,我的診斷就改成情感型思覺失調症,服用的藥物也有所調整。
或許,我們該更重視症狀是怎麼影響生活?又該怎麼改善?
雖然診斷可能有所不同,但我覺得不必太擔心,也不用太糾結於到底診斷是什麼。
身心科的藥物治療,很多時候是為了改善當事人的症狀,希望透過藥物讓這些症狀比較不明顯或消失,讓症狀不要那麼干擾當事人的生活。所以,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「這個症狀會不會讓我困擾」、「這個症狀是怎麼影響我的生活」,進而去思考現在的藥物或其他治療能不能改善這樣的困擾,或許更為重要!
也就是說,與其花心力糾結於「會有這個症狀究竟是什麼疾病?」,不如好好與醫師(或其他專業醫療人員)討論,該怎麼讓症狀的干擾降低。對於病友來說,降低症狀的干擾,能夠好好的重拾生活步調,才是最重要的~
*不過還是小提醒,診斷是在「社會福利」申請上有影響!像是確實有些診斷才能申請重大傷病卡等資源,關於重大傷病得申請可以看這篇:重大傷病的精神疾病補助項目、範圍、有效期限:精神疾病能不能申請重大傷病補助?
「康復」之前,先「穩定」就好
如同我之前分享的,我從17歲接受治療到現在約五、六年的時間,中間經歷過多次換藥,也曾經因為覺得「自己能力大不如前」而感到十分沮喪。雖然現在經過治療,偶爾還是會有症狀,但已經降低很多,並不像以前那樣干擾我的生活。
當然,我沒有「康復」到像生病前一樣,但仔細想想,人本來就會變啊~不論有沒有生病,大家都會變得健忘,或不像年輕時有活力。慢慢學著了解自己的狀態、了解自己的變化,學著用不一樣的心境去面對跟調適;慢慢開始知道症狀出現了可以找誰幫忙、知道受症狀干擾時要怎麼調配自己的生活步調……這些對於我來說,比追求「康復」來得更為重要。
在追求康復之前,先穩定就好。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想法。
延伸閱讀: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會好嗎?來自情感型思覺失調症病友的分享
1 留言
嗨您好,我在今年28歲的時候被診斷思覺失調,目前服藥有一些副作用,讓我很焦躁,但我發現回覆正常的世界以後我還是能當個正常人,不知道有幸能不能跟雨仙認識。